食安問題頻傳,食物中出現的細菌,在不良的保存環境或是料理方式下增生,成為人們腸胃的大敵,嚴重時就會像這次寶林茶室食安事件一樣,導致肝指數過高、器官受損衰竭。

但每種食物究竟容易孳生甚麼樣的細菌呢?

以下介紹幾種最常見的細菌,生長在甚麼樣的食材上、又是如何不當處理而助長孳生,讓我們一起看下去!

沙門氏菌

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,餐廳或早餐店沒有煮熟的雞蛋常常有它的出現,症狀有拉肚子、發燒、噁心,有1%的致死率;還記得2019年,嘉義一名碩士生因為吃了早餐店的法式吐司,因為感染沙門氏菌而喪命;2022年7月基隆早餐店疑似因自製沙拉醬(含蛋)出問題,而集體食物中毒;再再顯示了沙門氏菌和我們生活習習相關。

發生和傳染

  1. 主要食品為:受汙染的禽肉、蛋和蛋製品、乳品、魚肉、高蛋白質食物如豆類。
  2. 人畜共通的細菌,傳染媒介有人、貓狗、蟑螂、老鼠都能成為帶原者。
  3. 生長溫度於4~48℃之間,其中35~37℃最佳;生長適合酸鹼值為6.5~7.5。

中毒症狀

  • 拉肚子、腹痛、寒顫、發燒、噁心、嘔吐。
  • 通常2~3天會痊癒,5%的人會成為帶菌者。
  • 有1%致死率。

預防方法

  • 食物充分加熱,避免生食熟食交叉感染。
    沙門氏菌是一種不耐熱的細菌,60度以上加熱20分鐘就能殺死沙門氏菌。
    生食熟食處理的砧板和刀具要分開,避免交叉感染。
  • 飯前洗手!
    因為此細菌為人畜共通,摸完寵物要洗手。
  • 避免病媒侵入!
    避免讓寵物進入料理區域,撲滅老鼠、蒼蠅;
    可能有蒼蠅沾染、或蟑螂爬過的餐具都要清洗再使用。

腸炎弧菌

2023年12月大甲媽祖遶境,有69人因為吃下了生魚片後上吐下瀉就醫,經檢查為感染了腸炎弧菌。

近三年總計感染腸炎弧菌的人數已經破百,呼籲愛吃海鮮的饕客們要注意了!

發生和傳染

  1. 主要食品為:海鮮海產、魚貝類。
  2. 細菌會透過食品處理中器具、刀具、砧板、容器等媒介,交叉感染。
    在適合的溫度下增殖速度快速為感染原因之一。
  3. 適合溫度10~42℃,30~37℃最快速;喜好的酸鹼值為5~9。

中毒症狀

  • 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頭痛、發燒、發冷。
  • 通常2~3天會痊癒。
  • 致死率為0.1%以下。

預防方法

  • 海鮮食材處理可用自來水沖洗去除腸炎弧菌。
  • 低於10℃迅速冷凍食物食材,能阻止繁殖並讓腸炎弧菌致死。
  • 食材充分加熱,60℃加熱超15分就能讓腸炎弧菌致死。
  • 生食熟食,在處理以及冷藏時要分開儲存!
    生食熟食處理的砧板和刀具要分開,避免交叉感染。
    儲藏時,若無法避免需要同時儲藏,熟食要完整覆蓋避免遭到生鮮感染。

金黃色葡萄球菌

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出現在我們皮膚、毛髮、鼻腔等黏膜處以及糞便中,會引起傷口皮膚組織化膿感染,但如果進到了食物中又是另一場災難了!

發生和傳染

  1. 主要食品為:被汙染的肉製品、家禽、蛋類、魚貝類、便當盒、生菜沙拉、麵包。
  2. 人類是因為攝入金黃葡萄球菌分泌的「腸毒素」而中毒,並非金黃葡萄球菌本身。因此除了攝入腸毒素,或是金黃葡萄球菌進入體內快速繁殖、產毒,才會引發中毒。
  3. 經由人體汙染食物。
    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出現在人體皮膚、傷口,因此極易從人體汙染食物。
  4. 適合的生長溫度為6.5~45℃,但以35~37℃ 生長最迅速;酸鹼值 (pH) 為4.2~9.3,以pH值7.0~7.5生長最好。

中毒症狀

  • 嘔吐(一定發生)、腹痛、腹瀉、輕微發燒、虛脫。
  • 通常1天或是數日。
  • 致死率目前為0%,但對老人以及小孩有較大威脅。

預防方法

  • 有傷口、皮膚濕疹、咽喉炎就要避免處理或調理食材!
    避免皮膚或是傷口上的金黃葡萄球菌感染食物,
  • 黃金葡萄球菌加熱80℃、30分鐘才能致死,且分泌出的腸毒素要持續煮沸2小時才能破壞!
    黃金葡萄球菌對熱、乾燥有抵抗力,乾燥環境裡可存活數月,加熱80℃、30分鐘才能殺死。
    腸毒素對熱穩定,煮沸30分鐘仍不被破壞,須持續2小時才會被破壞,對腸道內酵素也有抵抗力。

    可見連溫度都很難破壞它,因此最好從一開始就避免讓它進入食物中!
  • 調理好的食物應儘速使用完畢,短時間建議保存於60℃以上,兩天內可於5℃以下冷藏保存長時間保存(多於兩天)建議冷凍。

諾羅病毒

惡名昭彰的諾羅病毒,全年都有可能發生,但冬季屬於高峰,傳染力極強,常常有「一人得病,全家遭殃」的情況出現。

發生和傳染

  1. 主要食品(容易被汙染的食品)為:不須加熱煮熟的即食食品,沙拉、三明治、冰品、水果、生菜沙拉、生鮮魚貝類。
  2. 非人畜共通,人類是唯一帶病毒者,主要透過糞口感染。
    例如,共用食器、共飲水、接觸到病患嘔吐物、排泄物,吃到喝到被汙染的食物。
  3. 適合的生長溫度為從0℃~60℃都能存活[5];酸鹼值 (pH) 為3~7,在2.7的酸鹼值下能存活3個小時。

中毒症狀

  • 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絞痛、腹瀉、肌肉痠痛、倦怠。
  • 通常1~3天。
  • 致死率目前為0%,但對老人以及小孩有較大威脅,可能會因脫水而死亡。

預防方法

  • 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!上完廁所、幫老人、小孩換完尿布也一定要洗淨雙手,避免糞口傳染!
  • 不生食,不喝生水。
  • 罹病的患者避免處理食材,尤其是餐飲業者,應等48小時候再上班。

仙人掌桿菌

仙人掌桿菌引發的食物中毒症狀主要分為嘔吐型以及腹瀉型,分為兩種是因為仙人掌桿菌會有兩種不同的腸毒素,引發不同症狀。

發生和傳染

  1. 主要食品(容易被汙染的食品)為:
    嘔吐型食物中毒:
    此為仙人掌桿菌分泌熱穩定性腸毒素,
    澱粉類、米飯,蒸煮類米食在室溫中放置過久。
    腹瀉型食物中毒:
    這種症狀為熱不穩定(破壞性)腸毒素引起。
    常見於香腸、肉汁等肉類食品,濃湯、醬汁、果醬也容易受到汙染。
  2. 食物冷藏溫度不足、或是在20℃室溫中放置過久。
  3. 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0℃~30℃;酸鹼值 (pH) 為6~7。

中毒症狀

  • 嘔吐型:噁心、嘔吐、較少有腹痛;可能會有頭暈、發燒、四肢無力。
    腹瀉型:腹痛、腹瀉。
  • 通常1~2天會復原。
  • 菌量多時致死率可達40%[7]。

預防方法

  • 烹調過程中應該要避免食材放置過久,也要妥善包覆避免病媒(灰塵傳播、蚊蠅)接觸。
  • 食品要儘快食用完畢,或保溫於60℃以上,兩天內可於5℃以下冷藏保存,長時間保存(多於兩天)應冷凍保存。

表格統整

最後,用表格幫你統整本篇文章提到的5種易造成食物中毒的菌種,包含易受感染的食物、菌種增生的最佳環境、中毒症狀以及預防方法,希望對閱讀的人有點幫助喔!

參考來源

[1] 沙門氏桿菌 (Salmonella)
https://www.fda.gov.tw/tc/sitecontent.aspx?sid=1942
[2] 腸炎弧菌 (Vibrio parahaemolyticus)
https://www.fda.gov.tw/tc/sitecontent.aspx?sid=1934
[3]金黃色葡萄球菌 (Staphylococcus aureus) https://www.fda.gov.tw/TC/siteContent.aspx?sid=1937
[4]諾羅病毒(Norovirus) 
https://www.fda.gov.tw/tc/sitecontent.aspx?sid=1947
[5] What is norovirus?
https://www.medicalnewstoday.com/articles/179107#what-is-norovirus
[6] 仙人掌桿菌 (Bacillus cereus)
https://www.fda.gov.tw/tc/sitecontent.aspx?sid=1938
[7] https://www.edh.tw/article/357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