味精(MSG),曾經聽過許多人描述過在外吃飯時,吃了太多味精,會感到頭痛不適、口乾舌燥等等大小症狀,但這些真的是拜味精所賜嗎?
目錄
味精是甚麼?
味精(MSG),全名為麩胺酸鈉(Monosodium Glutamate),烹煮料理時只要輕輕灑上一點,就能輕鬆的帶給你美味…
聽起來像魔法一般太過奇妙,尤其麩胺酸鈉這名詞多麼科學阿!這一定是某種邪惡的化學藥劑,才能輕鬆帶來美味吧?
不不!千萬不要誤會了這簡單的複合物(compound)!
味精由兩種自然物質構成:
- 鈉 - 我們最熟悉的好朋友,泡麵來一碗,攝取量就幾乎超標
- 麩胺酸 - 構成蛋白質的基底,在許多天然食材中就存在
麩胺酸的發現是過去科學家的心血,為了抓住鮮味(Umami)的精髓從海帶中分離出來。許多天然食材就是因為富含麩胺酸,才能帶給人類美味的感覺。
成人一天光從食物就能攝取13克的麩胺酸,番茄、起司、肉類等等,而人體從消化的觀點來看,並無法分辨麩胺酸是來自食物,還是味精調味料,且也都是用一樣的方式消化[1]。
味精為何壞了名聲?
味精自發明以來,人類已經使用了一百多年,在頭60年其實沒有甚麼問題,直到1968年的一封信。
1968年,一位醫生投信給新英格蘭醫學期刊(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),信中描述到他在中式餐廳用餐完後,出現心悸,手臂、背和脖子感到麻木的症狀,雖然醫生撰述,這些症狀或許和許多因素有關,例如鈉含量、料理時使用的酒精,或是味精MSG。
而大眾閱讀完後,把味精這個可疑人物挑出來,貼上了「中國餐館症候群(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)」這個標籤,從此之後大家開始放大審視味精,過去50年來,貼上了大大小小的副作用:心悸、噁心、冒汗等等。
但這些都尚未有科學根據,而味精就這樣背上了黑鍋。
最新的科學研究報告?
美國FDA聲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的[2],其他相關單位像是世界衛生組織、加拿大衛生部,以及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也同意[3]這個說法。
越來越多研究推翻過去的指證[5]。
過去指出味精會引發令人不適的症狀中,對人體採取的實驗使用過量的味精[4],或是直接注射味精到人體而不是口服,是對味精不公正的研究,無法有效指出味精對人體有害。
但目前確實發現,有一小群人對味精較為敏感,能夠引發不適,但是醫學上仍然不會將味精列為危險食品,因為味精在人體內是很短命的,從食用到消化完畢,只需要20分鐘。
結語
以目前的研究成果,並無證據證明味精有害,不過如果是對味精特別敏感的體質,還是建議避免攝取過多。
參考來源
[1] https://www.today.com/health/msg-bad-you-truth-about-msg-according-experts-t197207
[2]https://www.fda.gov/food/food-additives-petitions/questions-and-answers-monosodium-glutamate-msg
[3] https://www.canada.ca/en/health-canada/services/food-nutrition/food-safety/food-additives/monosodium-glutamate-questions-answers.html
[4]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1920467/
[5] https://www.healthline.com/nutrition/msg-good-or-bad#what-the-research-say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