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、甜、苦、鹹,是最早被確立的四種味覺,從小就認為這四味就能包羅餐桌上的萬象,但你可曾想過,實際上味覺還包含了第五味:鮮味?
我們都熟悉日本職人敬業的精神,還記得曾經看過日本料理節目,參訪拉麵店製作過程時,拉麵師傅覺得拉麵湯頭味道不對,逕直的將凌晨開始辛苦熬製的高湯倒掉,重新再來...
沒錯!「高湯」,就是我們這裡「鮮」味的重要角色!
目錄
鮮味是怎麼發現的?
其實從英文的命名也可以略知一二,Umami是日本詞,義即美味。
鮮味(umami)是由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(Kikunae Ikeda)從妻子帶回的海帶中所發現[1],而當時就是使用了海帶來熬煮高湯呢(dashi)!
池田早期在德國讀書時,第一次吃到了番茄、蘆筍、肉還有起司,其中他察覺到與過去認知的四種味覺:酸、甜、苦、鹹之外的味道。
回到日本後,1907年,他驚訝地從海帶高湯中嚐到了同樣美味的味道;於是著手在日本的理學院(現東京帝國大學)實驗室中,分離出了美味的關鍵:麩胺酸(glutamic acid or glutamate)!
接著池田利用麩胺酸做為基本成分,發明了調味料「味精 (monosodium glutamate, or MSG)」並申請專利。
鮮味是甚麼滋味
科學家在2002年,發現人類舌頭上存在鮮味的受器。
對於鮮味的描述,大多是 「 美味 」 、或是 「 像肉般的味道 」 ,原因是因為,麩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成份之一,因此容易讓人連結肉的味道。
而其實人類發展到能嚐到蛋白質的味道也是預期之中,因為當你一出生所接觸到的母乳,就是富含麩胺酸的美食喔!母乳中有20多種的胺基酸,而麩胺酸的含量就佔了百分之五十以上,難怪哺乳中的嬰兒看起來吃的很香甜!
而鮮味相較於其他味覺,有幾個特點[2]:
- 鮮味在口腔上停留的比其他味覺都還要久;
- 鮮味會傳遍幾乎整張舌頭,舌頭感受的面積比其他味覺都還要大;
- 鮮味讓人有口水直流的感覺。
這些都不是標準的科學描述法,是感受性的描述。
甚麼食材能 「提鮮」
鮮味其實非常容易達到,因為它早已存在大自然中,並且廣布在許多食材裡。
有些食材本身就富含了豐富的鮮味,例如成熟的番茄、鯷魚、乾香菇、帕瑪森起司等等,而經過發酵(例如味噌)或煙燻處理過的食材(例如培根、香腸)也能提供豐富的鮮味;而最快最直接的方法,也能加入味精(MSG),就是加入鮮味本身了!
(順帶一提雖然許多人對味精存有疑慮,但目前仍沒有證據證明味精對人體有害。)
除了天然食材,我們也能夠過現代非常方便的調味料來提供鮮味,有趣的是調味料也和文化、地理氣候習習相關[4]:
- 台灣:醬油、豆瓣醬;
- 日本:醬油、味噌;
- 歐洲:起司、鯷魚;
- 東南亞:魚露;
- 美國:番茄醬、培根、BBQ醬、肉汁;
看看下方精彩的鮮味地圖[5],就能知道地理、文化對各個地區發展出的提鮮方法,有多麼不同:
結語
第五味:鮮味發現的雖然較晚,但其實早就存在了,只是過去科學家花了時間和心力去驗證它的存在。
這不禁讓人有個有趣的假想:會不會其實有更多的味覺存在,只是尚未被發現呢?
參考來源
[1] https://www.umamiinfo.com/ikedakikunae/
[2] https://www.ajinomoto.com/aboutus/umami/5-facts
[3] https://www.foodrepublic.com/2011/07/15/what-is-umami-and-does-it-exist/
[4] https://www.ajinomoto.com.tw/yum.php
[5] https://www.umamiinfo.com/world/
kimi
受益良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