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
台灣處於地震帶,最近花東地區地震頻傳,想起了2016年在台南因為地震而倒塌的維冠大樓,或是2018年花蓮地震倒塌的統帥飯店、雲門翠堤大樓,為什麼這些倒塌的大樓,高度都不超過15樓?

Photo by Jürgen Rübig [4]

目錄

只需一位技師就能蓋大樓?

根據建築法規第34條第一項,在樓高超過50公尺時,需要額外申請結構外審,委託第三方土木協會的土木技師、結構技師、大地技師五人不等的團隊,來對大樓進行審查;如果審查不過,就算已經蓋好的大樓也需要打掉重蓋。

但在樓高50公尺以下的大樓,只需要一位技師審查,審查通過就能動工。

建商逃避結構外審?

對於建造方來說,委託結構外審又需要一筆額外支出,參考土木技師公會針對新北市的「特殊結構委託審查原則」文件[1],每一件審查案件需要花費15萬元再加上工程造價的萬分之一;因此出現了許多將高度緊逼在50公尺卻不超過的大樓,來規避結構外審。

舉一個近代惡名昭彰的「維冠大樓」為例,在2016年2月16日因台南地震倒榻,該大樓就是將高度壓在49.9公尺,明顯為了逃避結構外審;除了鋼筋續接有問題,低樓層又因為是住商混合,打掉了支撐牆,支撐更加薄弱,頭重腳輕,層層原因加總,看來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禍阿!

還有哪些條件需要結構外審?

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50公尺的規定之外,建築法34條第一項還有其他條件,若滿足也需要委託結構外審,條列如下:

(一)建築物高度超過五十公尺者。

(二)鋼筋混凝土構造且設計跨度在十八公尺以上(屋頂層除外)之建築物。

(三)地下層開挖之總深度(含基礎)在十二公尺以上,或地下層開挖超過三層之建築物。但開挖邊界與基地境界線之最小距離大於開挖深度者,不在此限。

(四)高度超過九公尺之邊坡擋土結構物。

(五)建築基地下方有捷運路線通過者。

這裡稍微解釋一下第二條提到的「跨度」,
意思是柱子與柱子之間的距離,也可說是「樑距」。

我們能做甚麼?

建商將高度壓在50公尺下避免外審,已經是營造業公開的秘密了,大多數的房屋買家都不是建築專業人士,除了注意在選購房屋時,是否有符合結構外審條例之外,我們還能做甚麼來保障買到安全的房子呢?

  • 注意建地的地質
    例如是否在山坡上、是否為順向坡、坡地乘載力、水土保持。
    在1997年,汐止「林肯大郡」社區就是偽造地質鑽探報告,蓋在順向坡上,導致溫妮颱風襲台時,擋土牆崩踏,早成大樓倒榻,

    違法蓋在『順向坡』上,在民國八十六年間,溫妮颱風帶來的豪大雨破壞地基,擋土牆應聲崩塌,導致社區大樓傾倒,造成28人死亡慘劇、160戶房屋倒榻、300多戶受損。
1997年,林肯大郡在溫妮颱風中倒塌
圖片來源[3]
  • 請房仲提供技師的安全評估報告
    選購成屋時,請房仲提供結構技師的安全評估,例如結構是否安全、是否為海砂屋、輻射屋。
  • 自費請「房屋檢測師」到府檢測
    這是近年興起的職業,檢測成員有建築設計師、結構技師與大地技師,檢查內容除了房屋基地地質,還有建築構造、水電、排水、線路,乃至於結構裂縫與氯離子等眾多項目[2]。
    檢測費用以一房30坪左右,收費約一萬八。

參考資料

[1] https://www.tpce.org.tw/p.html?l=1&id=113&m=65
[2] https://msn.sgs.com/News/PCM/356
[3] 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190406002723-260402?chdtv
[4] https://pixabay.com/images/id-285645/